2025年是艺术大家赖少其诞辰110周年,8月15日,“造化为我——赖少其与现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展,展览精选131件(实物166件)作品,涵盖从明末清初到当代53位艺术家的创作。
据介绍,本次展览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是近年来赖少其研究领域的一次重磅呈现,通过四大展厅徐徐铺展一幅跨越三百年的山水演进长卷,系统梳理赖少其这位横跨中西、继古开今的艺术巨匠的山水之路。
展览大家纷纭,请来程正揆、萧云从、程邃、龚贤、梅清等古代山水大师作品;可见黄宾虹、萧愻、胡佩衡、钱瘦铁、黄君璧、张大千、高剑父、陈树人、贺天健、周怀民、关山月、黎雄才、林风眠等现当代山水名家;还特邀多位青年艺术家,以“山水”为母题,借装置、创意工艺等多元形式开拓“山水”新形态。
“六边形战士”的艺术蜕变:从木刻先锋到山水宗师
赖少其的人生堪称一部20世纪中国艺术的“跨界传奇”。他不仅是国画家、版画家,更是诗人、篆刻家、话剧创作者,被艺术界誉为“左手握刀、右手执笔”的“六边形战士”。出生于广东普宁的赖少其,17岁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系,受教于胡根天、关良、李桦等名家;19岁投身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以刀锋刻绘时代呐喊,成为抗日宣传的视觉武器;抗战时期投笔从戎,在新四军中主编《抗敌画报》,甚至将“皖南事变”被捕后的狱中经历写成话剧《集中营里的斗争》,让艺术成为精神战旗。
展开剩余73%(现代)赖少其 万松图 1977年 纸本设色 34×94.3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赖少其的艺术轨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20世纪50年代,已在版画界成名已久的他突然转向中国画,遵循黄宾虹 “师古人兼师造化”的学术路径,临摹程邃、弘仁、梅清、戴本孝等黄山画派大师,其1963年临摹程邃的《溪山无尽图》,被谢稚柳赞为“几可乱真”,可见其深研传统的功力。1986年,71岁的他回广州定居,决意实行“丙寅变法”,扬弃其成熟画风,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东方水墨融合,如《孤云与归鸟》《九龙在望》《日出》等。即便罹患帕金森综合征,80岁高龄的他仍笔耕不辍,艺术亦进入“大象无形”的境界。这种艺术嬗变背后是他对艺术本质的永恒追问——“不仅写眼之所见,更重要的是写心灵之所想”。
(现代)赖少其 日出 1988年 纸本设色 68×68cm 赖少其家属藏。
300年山水变迁:从黄山画派到当代新声
展览以“与古为徒”“我师造化”“不拘一格”“大象无形”四章,围绕赖少其山水画创作中四个重要阶段展开,呈现了赖少其从学习传统到变法创新的艺术历程,可谓是20世纪中国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助力公众全面了解赖少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这场展览的深层魅力,在于它以赖少其为锚点,串联起一部横跨明末至当代的山水画“演进史”——即“一展看尽中国山水画近300年变迁”。展览精心呈现了明末至现代山水画发展脉络,聚焦赖少其及其同类画家群体,各部分特设“对话组”,剖析他们如何在深厚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独特艺术风格。从黄山画派的笔墨根基,到现代画家的中西融合,再到00后青年的跨界实验,130多件作品构成“时空对话”,以629米展线串联起近三百年间山水艺术的“变与不变”。
(现代)赖少其 山水 1999年 纸本设色 48×60cm 赖少其家属藏。
艺博院与大师的“双向奔赴”:二十四年守护与传承
此次展览特别鸣谢赖少其家属的鼎力支持,得以借出不少家属所藏的精品以飨观众。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与赖少其的渊源,堪称一段“艺术知己”的佳话。1995年,赖少其首次向筹建中的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236件作品,涵盖国画、书法、版画等;2000年,又捐出36件晚年佳作,及后赖少其家属和好友又陆续捐赠。
(现代)赖少其 山溪春汛 1981年 纸本水墨 67×45.5cm 赖少其家属藏。
200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麓湖馆舍建成开放,院内特设赖少其艺术馆(十二个名人馆之一),持续开放二十余年。2025年,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艺苑路新馆,以2000多平方展厅的规模举办大型纪念展,以全新的视觉向广大观众隆重推介其艺术,将他的探索置于更新时代的语境中,对话古今、对话同道、对话中青年,探讨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大师的致敬,更是一次关于传统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正如赖少其所言:“我师造化,造化为我”,艺术的真谛,正在于对自我与时代的永恒叩问。他见群山,群山亦见他。他向造化学习,造化也成就了他。而今天,他也成为了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
展讯——
造化为我——赖少其与现代山水画创作研究展
时间:8月15日—11月16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三楼4到7号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
发布于:广东省股票如何开杠杆,新宝策略,玛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