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开国少将,在我军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四种将领荣誉的集大成者,这样集四大殊荣于一身的开国将军并不多,而这位英雄正是丁盛。先来解读一下后人所称的“四将”究竟意味着什么,根据晚清时期著名著作《盛世危言》中的将领分类,可作如下说明:
所谓勇将,是指那些在战场上作战英勇无畏,胆识过人,且不仅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同时还有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历史上的典韦、许褚、赵云皆为此类代表。比如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中,单骑多次冲入敌阵,七进七出,斩杀敌将七十余人,最终成功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彰显了其勇猛和智慧。
战将则指能指挥千军万马,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如破竹般摧毁敌军防线,凭借显赫的战功成为一方军事集团的中坚力量。韩信、李靖、徐达均为战将的典型。以明初徐达为例,他率军北伐,击败号称蒙古铁骑后裔的敌军,震慑了北方势力。
展开剩余89%猛将则是那些以勇猛著称,冲锋陷阵时所向披靡,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将领。历史上张飞、尉迟恭、常遇春都是猛将的杰出代表。张飞在当阳桥上一声怒吼,震慑曹操数万大军,致使夏侯杰阵亡,堪称“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悍将则指那些作战顽强,能力出众,不轻易低头、绝不轻言放弃的将领,除领兵打仗外,更兼具谋略。霍去病、李文忠、曾国荃均是此类。曾国荃以两万湘军千里奔袭,历经大穿插、大迂回,连续与二十万李秀成部硬碰硬,苦战44天,成功守住雨花台要塞,最终彻底剿灭太平天国。
丁盛之所以能够将勇将、战将、猛将、悍将四大称号合于一身,绝非空有虚名,而是背后有着丰富传奇故事。那么,他身上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呢?
丁盛出生于江西于都新坡上溪排村,原名丁三,后来改为丁盛。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尤为疼爱。家境贫困的他不到十岁便开始放牛,外出打工,砍树放排,只为换取一口饭吃,却仍然难以填饱肚子。16岁那年,红四军从井冈山下山来到他的村子,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农民彻底翻身。他看到红军不仅有饭吃,甚至还有肉,于是和村里六个放牛的伙伴,瞒着家人报名参军。
刚入红军,丁盛担任连队通信员,后来升任团部、师部通信员。因为他长得文静,浓眉大眼,目光温和且机灵伶俐,跑步速度极快,被戏称“跑起来狗都追不上”,因此被调到团部当“旗官”,即红旗兵。那时部队行军打仗,旗兵必须高举红旗紧跟团长,红旗是指挥的象征,旗动则兵动,旗退则兵退。
一次反“围剿”激战中,丁盛奋勇高举红旗紧随团长冲锋,不幸团长中弹牺牲,但他没有让红旗倒下,冒着敌军炮火冲向敌阵,成功将红旗插上山头。此战胜利多亏了他的胆识和勇气,因此获得上级表彰,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丁大胆”,他的勇猛也开始在队伍中广为传颂。
凭借这次英勇表现,丁盛在红军中的官职逐步提升,从连长、营长到团级干部。到了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他已成长为一名师长。他所率部队在梨树沟大捷、天津战役、衡宝大捷及中印反击战中的瓦弄大捷等多次重大战役中表现突出,成为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耀眼篇章,也奠定了他四大“将”称号的基础。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丁盛的辉煌成就绝非一人之力,而是依赖团队的共同努力。其中一位杰出的猛将韦统泰,是他手下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建国后也被授予少将军衔。
韦统泰来自山东曹县青堌集的韦家世族,其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据《韦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迁居此地,家族分支众多,属书香门第。韦统泰自幼读私塾,后入中学学习,身份属于知识分子。
抗战爆发后,韦统泰怀揣热血,从山东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凭借知识分子身份和抗大学习经历,很快被重用,成为晋察冀军区侦察参谋、侦察股长。期间,他结识了担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老一团政委兼团长的丁盛,二人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合作。
最初在东北时,丁盛为师长,韦统泰为其下属团长。该师刚组建不久,战斗力尚未被认可,被上级定位为预备师,任务是在敌军主力集结地六道沟一带执行警戒。梨树沟门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长期驻扎清军,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抢先占据此地。
丁盛师部冒雨火速赶赴梨树沟,计划在镇上设立师指挥部,一举消灭敌军。但先头部队在黑暗中意外发现整个镇子已被敌军占领,团长正是韦统泰。尽管形势紧急,韦统泰沉着冷静,迅速下令开火,率部夺取制高点,迅速切断敌军阵型,战斗随即展开。
韦统泰指挥的团在高地激烈交战,战场上号角齐鸣,枪炮呼啸,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虽人数众多、占据有利地形,但在我军凶猛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敌驻梨树沟的两个团几乎全歼,活捉敌副师长和参谋长,揭开了冀察热辽秋季攻势序幕,影响东北战局,史称“梨树沟大捷”。此战后,该师晋升为四野主力部队。
“梨树沟大捷”中,韦统泰团获得显著战功。随后在天津战役中,经过一小时激烈战斗,他率团攻克民权门外范家堡,全歼一个守敌营,再获嘉奖。衡宝战役时,师主力深入敌后,韦统泰率团在黄土铺以北牛形山一带截击敌军,火速调动部队,迅速拦截敌大部队,率领九个连一字排开,全线发起猛攻。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韦统泰所指挥的部队正是那种“不要命”的猛冲猛打作风。尽管敌方是白崇禧名下“钢7军”,在韦统泰的强攻下迅速崩溃,俘获敌参谋长,此役被称为“腰斩七军”,全团荣记战功。
多次重大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韦统泰,随着新中国成立,官职节节高升,由团长升至副师长、师长。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后晋升少将。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副军长,继续与丁盛共事。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上级组建由军长丁盛统帅、副军长韦统泰协助的前线指挥部,发起瓦弄战役。
瓦弄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形复杂多变,山高峡深、丛林密布,作战条件极其艰苦。但韦统泰克服重重困难,与丁盛携手,迅速部署战备,制定周密作战方案,对印军发起全线猛攻。经过激烈交火,我军夺回瓦弄,击溃敌军王牌师,逼近传统边界线,歼敌1200余人,史称“瓦弄大捷”。
韦统泰作战指挥严密果断,部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和丁盛一样,凭借实战与理论经验获得领导重用。后来先后担任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被誉为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韦统泰命运骤变。当时他在国防科委任副主任,遭人质疑未及时传达上级重要文件。有人甚至以他曾受林彪夫人接待为由,要求其自我批评“上了船”的“罪行”。尽管韦统泰在会议上多次澄清,详细说明自己的经历,并强调已第一时间传达命令,但仍未获通过,最终被撤职审查。
相比之下,九一三事件后丁盛却完好无损,甚至因调动军区司令员职务而获更大信任。韦统泰则仍处于审查阴影中。然而他始终坚信组织,坚守清白,靠顽强意志熬过难关,最终获得平反,恢复原职。
韦统泰重获自由时,丁盛却陷入争议,被解除职务并调查,生活窘迫。他常感叹:“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幸而部下时常帮助,生活尚可维持。
韦统泰平反后在北京军区干休所安度晚年,住房和医疗保障完善,生活平静淡然。2013年病逝,享年96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也继承军人事业,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任职,授大校军衔,实为虎父无犬子。丁盛与韦统泰这对战场多年的战友,晚年生活和待遇迥异,令人感慨万千。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如何开杠杆,新宝策略,玛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